索引号 | 11330208591592633B/2025-29185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含住房) |
文号: | |
发布机构: | 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生态环境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成文日期: | 2025-03-13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索引号: | 11330208591592633B/2025-29185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含住房) |
文号: | 发布机构: | 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生态环境局) | |
成文日期: | 2025-03-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建设与交通管理局2025年度工作思路 |
2025年,建设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做好“十四五”规划收尾和“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全面推动争先进位三年攻坚行动,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高新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强力支撑。 (一)聚焦工作落实,加强机制队伍建设。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整体协同,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按照“有利于工作推进、有利于资金节约、有利于统筹协调”原则,构建项目“建、管、养”一体化工作格局,提高城市工作系统性。谋划一批条件成熟、工作持续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探索建设、管理、维护由同一个主体实施的模式,维护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持续性,保障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提高项目建设管理质量。二是理顺工作职责。理顺建设局和公建中心“建设”的关系。公建中心是建设局落实年度建设计划的强大支撑,建设局是公建中心实施项目建设的强大保障,研究制订责任明确、界线清晰、推进有力的工作联动机制,协同做好项目建设工作。理顺建设局和新城市政之间“管理”的关系。要做好城市运行领域的工作压力传导,充分发挥出新城市政这只队伍的作用,以扩大业务面促进提高工种齐备度,提高国有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三是充实队伍力量。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针对业务科室专业人才缺、行业管理工作面广,谋划成立区级设施养护中心,专门负责全区公共设施的日常巡查、考核、监督等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全区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聚焦城市更新,城市品质提档升级。一是坚持城市体检先行,结合高新区2024年城市体检报告,找出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问题,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重点推进第八批完整社区(未来社区)创建,城市道路有机更新和品质提升,城市管网系统优化和病害修复等项目。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贵驷片区路网成型和南区路网优化,推进城市绿地、滨水步道、体育主题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营造“活力圈”。三是加快城市活力提升三年行动落地,实现公共空间环境提质,城市夜间灯光增亮,绿色出行低碳转型。争取建成数字潮创街区、数字共享街区和数字科创社区。 (三)聚焦民生安居,惠民实事加快落实。一是坚持多层次保障。强化物业管理,贯彻落实居业物三方协同共治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加强对小区公共收益项目及资金的监督巡查,鼓励引导业委会换届的离任交接与财务审计,提升住宅小区专业化服务水平。二是坚持多举措促进。有序做好房地产市场供给,完善住房功能,提升居住品质,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制度,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建设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三是积极指导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小区加装电梯和老旧住宅小区电梯更新工作,2025年力争完成2台电梯加装和15台电梯更新。四是持续打响高新区“七彩惠民路”行业品牌,在已成功打造的最美上学路、暖心就医路、温馨回家路的基础上,紧扣高新区创新发展特色,积极探索科创研学路、菜场路、购物路等道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四)聚焦管理提效,推进行业纵深发展。一是加快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化、数字化节能改造工作,实现建筑领域碳中和。扩充储备,选取符合规范、操作性强的项目列入能源诊断审计储备库,为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以甬江科创中心和梧桐里人才公寓为试点,继续推动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打造智能建筑样板。二是健全常态长效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争先创优。深化城市公共设施“建、管、养”一体化改革,监督指导高新区市政环境服务有限公司集中开展城市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工作,推进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薄弱区域的责任落实;紧盯垃圾分类重点工作目标,积极推进世行二期全品类垃圾分类智能柜落地,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成效。三是开展数字赋能创新实践。丰富“水空一体化”河道管理内涵,利用第三方技术支撑,健全水域、河道管理范围、沿河排口一体化监管模式,提高无人设备巡航频率,强化事件处置闭环管理,助推“人工管水”向“智慧管水”的转变;紧扣智能网联先导区建设要求,建成排水数字孪生、燃气安全、桥梁运行监管等应用场景,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搭建智能感知、精准预测、快速处置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五)聚焦改革创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落实招投标监管体制改革精神,从着重标前审查性监管转化为强化标前、标中和标后的联动全链条监督模式,优化招投标公平竞争环境。二是探索实施分步验收,按照“功能完整、分割合理”原则,试点开展建设工程分期竣工验收,保障建设单位早使用、早投产的实际需求。三是深化工程建设领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开展施工图审查提前指导服务和容缺机制,完善建筑单体赋码和落图工作机制推广;简化道路占用、挖掘审批手续,开展消防验收提前指导服务和档案验收全过程服务,打造建设领域最优营商环境。 (六)聚焦环境宜居,城市品质蝶变跃升。一是靓化城市园林节点,彩化城市景观道路,精细化城市绿化养管,切实提升城市园林品质,打造“花漾高新、芬享四季”之景,深入推进“惠民园林”建设,计划打造口袋公园1处,甬小园1处。二是加快构建“公园+”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完善公园健身服务功能和激发公园活力,推动构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打造小型野生动物园。打造共享绿地新空间,制定“一园一策”,满足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新需求。三是高质量实施河湖四乱整治行动、水生态修复行动、河道清洁行动、治水强基行动,建立水质数字预警、部门日常监测与第三方联动响应机制。持续强化水资源、水域岸线管理,推进滨水步道建设,打造15分钟亲水圈,“水韵高新区 魅力科技城”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河长制”工作争取全市领先。四是持续打好大气治理攻坚战,实施“三个一”工作方式,有效管控国控大气环境监测站点周边环境,进一步提升全区大气环境质量。编制“一张图”,明确近源污染源分布及范围;建立“一个平台”,依托第三方大气污染源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模型进行溯源,第一时间精准预判,提前落实管控措施;成立“一支队伍”,扁平化开展应急处置,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