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003090415998/2025-29019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号: | |
发布机构: | 市场监管分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成文日期: | 2025-01-27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索引号: | 113302003090415998/2025-29019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号: | 发布机构: | 市场监管分局 | |
成文日期: | 2025-01-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区分局2024年工作总结 |
2024年,宁波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区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省“三支队伍”建设、管委会打造“一区”“四地”工作部署,聚焦市局“三个体系”要求,切实办好助企惠民十件实事,坚定扛起使命担当,奋力谱写市场监管事业发展新篇章。 一、全链培育,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一)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做优“企业开办一件事”服务,集成中介代理、银行两类服务机构,为新设企业提供登记代办、银行开户、代理记账、刻章贷款等多项服务,许可事项证照“一事联办”率100%。为企业提供“进一个门、办多件事”增值化服务,精准聚焦店铺选址、装修布局、证照联办、经营风险防范等一体化服务,为企业量身打造“入市第一课”。联合区税务分局试点推行“股权转让一件事”联办机制,一站式解决企业股权调整登记与缴税等多重事项办理,高效完成3000余家企业联办事项。1-12月全区新增经营主体4726户,实有各类经营主体35994户,累计在册经营主体同比增速4.35%。 (二)提升经营主体质量。打造个体工商户服务之家,抓好“民营经济32条”“个体经济19条”“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政策落实。在税费减免、金融支持、促进就业、技能培训等扶持发展政策挖掘地区性特色,精心组织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培训4场。深化分型分类培育,指导个转企23家。开展“高新好店”评选,甄选12家涵盖诚信经营、社会贡献、公益参与等领域的区内优秀店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贷款码”推广向各类经营主体发放贷款7.21亿元。 (三)深化高效数智监管。构建经营主体动态监测体系,形成每月快报和半年度、年度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分析报告,从数量增长、规模结构、经济社会效益等维度综合分析研判,突出经济分析风向标参考价值。分局自主研建“高新区经营主体综合集成管理系统”,实现3万余家经营主体精准画像,大幅提升内部监管和服务效能。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科学设置企业经营发展数据指标,为各部门培育企业、升级产业服务工作提供资源共享池,目前已向12个区级部门、4个街道开放主体数据,为大数据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提供重要支撑。四是规范公平竞争秩序。实施公平竞争集中审查机制,审查管委会涉及经济活动相关文件53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辅导企业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围绕公平竞争审查、商业秘密开展专题培训4场、各类指导服务25次,覆盖24个区级部门、80余家企业。加强行政合规指导,对全区转供电主体、二手车集中点等28家主体开展合规专题辅导培训。 二、全域赋能,按下产业发展“快进键” (一)放大知识产权“蝶变效应”。高新区有效发明专利6230件,全区商标有效注册量25761件,授权各类专利2592件,其中发明专利799件,同比增长20.88%。全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年度新增数据知识产权证书和新增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数等3项指标均排名全市第一。出台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推动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汇聚,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高新区获批浙江省柔性电子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发布全省首份柔性电子产业专利导航报告,推动支撑柔性电子产业快速发展。联合市局成功推进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形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区内的11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1.38亿元融资支持,获新华社、浙江频道等12家媒体相继报道,该项目还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改革创新优秀实践案例、第七届世界浙商论坛金融顾问十大案例;落地全市首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融资金额50万元。出台全市首个数据知识产权补助政策,最高补助30万元;全市首推知识产权运营官制度,相关激励措施纳入管委会“1+3+N”产业扶持政策。区内2家企业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另获市级专利创新大赛银奖1项,优秀奖4项;3家企业获市级高价值专利组合立项,其中1家企业入围省级高价值专利组合立项;2家企业获市级专利导航项目立项。此外,全市首个创新开展区级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申报工作,6家企业获立项;5家企业立项开展区级专利导航项目,为知识产权优质产出奠定基础。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工作,全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19.6亿元。 (二)强化质量标准“引领效应”。全面贯彻质量强国纲要,深入实施区域质量示范引领工程。深耕企业优势产品,高新区2家企业获市政府质量奖正奖,获奖企业数连续两届位列全市前列,7家企业获区质量奖和质量创新奖。截至2024年底,高新区拥有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1家、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市政府质量奖企业4家,高新区质量奖(质量创新奖)企业13家。区内5家企业全数通过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立项,立项总数位列全市首位。3家企业发布“浙江制造”标准。累计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初级)15家,申报中级企业4家,数量位于全市前列。对荣获质量奖等8类奖励项目的企业,在全区率先推出奖补资金“免申即享”服务,依托数据分析自动筛选并直接兑现奖励,提升企业获得感。 (三)深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效应”。分局充分运用政策“工具箱”,全力推动辖区检验检测产业升级发展,先后走访帮扶指导检验检测机构67家,通过跨部门协同联动,有效破解多家检验检测机构在项目扩产、用电扩容、场地搬迁、实验室新建等难题。推动均胜电子与华测检测,SGS与海关技术中心达成EMC实验室等大型设备共享合作。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协同经发局下发检验检测企业服务券200余万元。摸底检验检测机构设备更新需求,2024年完成设备新增更新5000万,力争至2027年底完成1亿元设备更新,实现检验检测设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家检验检测机构荣获“浙江省检验检测服务业领跑企业”。 (四)助推广告产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宁波民和广告产业园获批浙江省首批数字广告产业园区(全省仅3家,宁波市唯一),《宁波高新区“广告助农”助力浦江农产品品牌升级》评选为浙江省“广告助农”共富行动优秀实践案例;宁波侵尘文化荣获2024年浙江省金桂杯广告设计大赛公益类视频作品金奖,也是高新区近20年来首次斩获金奖,标志区内广告设计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分局拍摄的《绿色直播——你没见过的全新版本》被“浙里好市监”助企惠民十件实事视频号全市首家录用。分局通过“健康体检”和合规经营约谈等柔性监管手段,引导企业加强自律、规范经营,提升广告产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度,为广告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五)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与第三方对接建立网络经济主体基础数据库,组织开展网络经济主体建档工作,网络市场主体建档952户,网络经营主体建档1600户。落实网络平台企业“健康体检”行动,加强网络直播管理,开展“健康体检”服务,指导直播企业合规经营。2024年,培育市级绿色直播间5家,孵化超千万规模直播间1家,培育“新秀电商主播”13个,新培育超千万直播消费品牌5个,培训专业直播人才10人。 三、全环监管,筑牢四大安全“防护墙” (一)严防控,食品安全监管有力。全面深化“浙食链”智慧监管体系,实现农贸市场“浙食链”上链100%,重点品种上链90%。探索推行食品安全“共享快检室”,接收35家“一老一小”单位委托食材快检,完成食用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7149批次。实施“百姓点检”快检服务104批次,圆满完成中考、世界佛教论坛保障,护航2000人次。全年建成网络餐饮“阳光厨房”739家,覆盖率96.4%。强化行业自律,发布餐饮“红黑榜”4期,涉及红榜20家、黑榜5家。高新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在市政府2023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蝉联“四连优”。 (二)保安全,药械安全监管有效。深入实施药械化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清单化管理,检查各类企业223家次,持续加强体外诊断试剂、医疗美容机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等监管工作,提前完成药品医疗器械国、省抽检任务,累计上报药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15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65例。加强对器械企业帮扶指导,推动企业产品列入省局创新助力对接产品推荐清单及医疗器械“研审联动”增值服务改革试点产品清单。 (三)除隐患,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有序。落实无忧乘梯安民行动,开展学校、医院、商场等重点单位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有效处置群众反映的电梯投诉问题。联合市特种设备应急中心在宝龙广场开展电梯故障困人现场模拟应急演练。促成嘉苑广场免费安装电梯物联网应用试点,为全区推广老小区电梯应用物联网打造样板工程。加大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委托检测机构全面“体检”30台15年以上老旧电梯,保障居民安全乘梯。 (四)守质量,产品安全监管有为。严格落实工业产品“两个规定”,指导23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34家电动自行车与燃气安全产品销售门店健全“两员”制度。与公安、消防部门联合出台《高新区电动自行车淘汰更新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非标老旧电动自行车淘汰更新工作,累计注销845辆,任务完成率155%。扎实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日常监管,通过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督促生产、销售单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关。 四、全心服务,绘就民生幸福“新底色” (一)让民生实事更有感。高质量办好省、市民生实事,建成中小学校“示范食堂”6家、养老机构“阳光厨房”2家、“阳光作坊”1家。对47家生鲜门店和超市开展“生鲜灯”回头看专项整治。完善燃气表、电子秤、加油机长效监管,指导第三方公司更换家庭燃气表1406只,复查6家加油机站点132把加油枪,巩固“放心加油”工作成果。推进新一轮农贸市场提质升级收官,指导梅景菜场成功创建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和绿色环保市场,指导清水桥菜场完成省放心农贸市场和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复评。 (二)让消费环境更放心。实施放心消费惠民行动,动态培育各类放心消费单位479家。新发展ODR企业16家,累计发展ODR企业38家,推进消费维权“快车道”。受理有效消费投诉举报6775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146万元,最高1笔达43万元。投诉按时初查率、按时办结率和举报按时核查率均实现100%。 (三)让市场秩序更规范。聚焦党政关注、社会关切重点领域,相继开展铁拳、亮剑、利刃、房地产等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查办各类违法案件88起,罚没款234万元,大要案16件。全市率先查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1件,罚没款31万元。1起违法药品广告案入选全市互联网违法广告典型案例。积极探索包容审慎执法模式,办理不罚、免罚和减轻处罚案件35起,做到宽严相济执法。 五、全局谋事,建好高素质人才“生力军” (一)加强“党纪”教育。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原原本本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推动全局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三个支部轮流开展书记讲党课,“分享式”微党课进一步强化党性觉悟。50名党员撰写廉政家书,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宁波家风馆、林栋隆纪念馆),争做忠诚履职的“先锋旗帜”。 (二)深化“三支队伍”建设。完善分局干部轮岗交流机制,强化“专业为本、效率优先”,优化分局内设机构运行模式及职能设置,完成5名正科级、3名副科级领导职务选拔任用,同时,对多名干部进行岗位调整,优化分局内设机构运行模式及职能。创新打造“市监综合素养大讲堂·周二知享会”平台。固定每周二下午为学习时间,局领导、科级、副科级和普通干部分批上台交流专业心得和兴趣特长,着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队伍,2024年已开展知享会16期,内容涉及业务知识、文学常识、AI运用和警示教育等多方面。推送干部积极参加省、市“三支队伍”技能专项比赛,分局7名干部分获团体奖和个人奖项6个。 (三)持续擦亮特色党建品牌。分局深化“联街道入村社、走企业访群众”活动,深入开展“提亮增色”行动,强化“市监驿站”党建服务特色品牌建设,相关科(所)联手甬港现代科技园、民和文化产业园、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站等更多产业园区,以活动同办、服务同行、党群同辉为抓手,充分发挥各支部“营商资源”“服务+维权”优势,举办特色志愿服务3场,促进分局党建与业务工作相促进相融合。截至目前,分局“市监驿站”已与区内4家产业园实现了支部共建,服务惠及近万家经营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