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汇流,东入大海。
三江六岸是宁波得天独厚的资源,
也是展现宁波风采、品质和文化的重要平台。
位于甬江南岸的梅墟——
曾经的“鄞东第一商埠”,
如今不仅是高新区链接历史和未来的纽带,
更是甬江科创区数创港核心板块。
在这片土地上,梅墟接连迈出更新步伐——
宁波未来产业创新园工作启动谋划;
梅墟历史地段迎来升级改造;
轨道交通6号线梅墟站稳步建设……
跳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脉动,
一个现代、活力、宜居的梅墟正款款走来。
PART1 向“新”而行 科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9月5日,宁波高新区管委会携手通商控股集团、摩尔线程与东华软件,共同签署四方合作框架协议。
这份协议的签订,将为宁波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宁波智算宁波造”。
当前,宁波正举全市之力建设甬江科创区,作为甬江科创区的“数创港”,高新区正积极构建“南数创、北材料”的发展新格局。
而地处“数创港”核心板块的梅墟,正以“擦亮甬江会客厅金名片、实现数创港核心板块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抢占经济转型赛道。
“自甬江科创区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梅墟经济发展搭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梅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梅墟街道紧抓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力争在新的赛道上抢占先机,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数据显示,今年1-7月,梅墟街道规上工业产值达38.4亿元,同比增长9.9%。
在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的背后,是梅墟街道借势省级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招引一批重点项目和科技领军人才,持续深化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多家先进制造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据悉,今年以来,街道已有7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辖区内完成月度上规企业16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24家。
梅墟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梅墟区域建设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全域空间发展强劲,一批批科创载体拔地而起,一个个新项目、一项项新成果,为高质量发展写下向“新”而行的生动注脚。
目前,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一期、二期项均已上线运行。作为全国首创智超融合算力模式,其具备“300P智算+5P超算”算力,智算算力规模居浙江省前列。
该项目的建成,填补了宁波无大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空白。下一步,以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为核心的1平方公里超算产业园将启动规划建设,为全市千行百业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撑。
而宁波未来产业创新园的规划,则进一步展现了梅墟乃至宁波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前瞻布局。
通过打造集商业、居住、科研、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园区,梅墟旨在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
同时,该园区还注重与周边产业园区的联动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力争建设成宁波新质产业园典范。
此外,凌云路以南片区集聚了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等在内的数家科研机构,拥有智造港等产业载体,正在大力打造科创社区;将目光北移,则是一幅文旅、商业、服务业交织的繁华图景,规划有TOD项目、历史地段等。
“下一步,梅墟街道将深入挖掘甬江科创区科研要素、产业链资源和惠企政策集聚优势,推动高新区未来产业创新园和数字活力街区建设,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梅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墟街道还将加快科创社区建设工作,打造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城市空间。
PART2 6号线助力 城市更新“双喜临门”
随着轨道交通6号线的稳步建设,梅墟即将迎来地铁时代。
8月28日,新进展传来: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开始铺轨。目前,梅墟站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站内二次结构及附属结构施工。
轨道交通6号线梅墟路站项目和梅墟北区旧城改造项目,都预示着梅墟迈出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步伐。600亩的土地腾空,换来了梅墟的无限可能。
去年,梅沁未来社区建设通过省市专家组验收,评定为浙江省引领型未来社区。
梅沁社区主体由5个小区组成,常住人口一万三千余人。
“老年友好”,这是梅墟街道相关负责人点出的关键词。“梅沁社区的老年人口较多,因此在未来社区创建中,我们以‘温馨邻里·康乐梅沁’为总体定位,依托“数字驾驶舱”为载体的精益化数字管理平台,重点打造‘邻里’‘健康’两大核心场景。”
“梅墟街道将继续发力,立足实际,把科技与治理相结合,打造兼顾效率和品质的未来生活社区。同时,进一步提升梅墟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建设成高新科创区的宜居宜业和谐品质新城区。”梅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PART3 古韵今风交织古镇再盼烟火气
本月初,位于梅墟街道的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迎来了第一批七年级新生。
这所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由高新区管委会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共建,于去年8月31日正式揭牌。
“此次合作办学将发挥浙江师范大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专业、人才优势,与高新区的政策、环境和区域资源优势统筹结合。”高新区求精书院党支部书记、校长陈佳美告诉记者。
求精书院开门办学,这也不禁让人把思绪拉回到了一百多年前。
1908年,甬籍商人谢天锡在梅墟创办求精学堂(即后来的梅墟中心小学),此后在甬江边围塘八百亩作为校产。这所学校曾名闻沪甬两地商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戚正武、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广州起义烈士沙文求等。值得一提的是,近现代书法大师沙孟海也曾在此任教。
从“敬德修业,精益求精”,到“求真至善,精进致远”,时间虽已跨越一个多世纪,但求精校训仍熠熠生辉。
与“求精精神”一同被保留的,还有历经百余年风雨飘摇的求精学堂旧校舍。2008年,正值求精学堂建校百年,高新区对其进行了全面整修,传统的建筑风貌得以更好保存。求精学堂也于近年被列为宁波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梅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正等待着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市区十八个历史地段之一,梅墟历史地段串联起了这个古镇的文化脉络。地段内历史资源要素丰富,保存了较多古建筑。除了求精学堂,还有多处历史遗存得以保留。
近年来,正因其的独特历史魅力和文化价值,梅墟历史地段备受瞩目,相关保护与发展规划接连发布。
梅墟历史地段规划调整方案将梅墟历史地段定位为——“桑梓梅墟、科创客厅,打造宁波市内独特的,集历史文化、科创展示、创意研发、商业休闲、居住生活为一体的复合型滨水城市公共空间”。
不难看出,梅墟历史地段未来的保护与发展将以创新为支撑、以文化为先导对话科创,发扬传统文化价值。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梅墟作为鄞东地区唯一一处具有滨水特征的历史城镇,也是甬江南岸既能体现乡愁,又能形成城市公共空间节点的唯一地段,理应打造成为具有‘港、城’滨水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
梅墟历史地段的规划,在达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植入城市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鄞东第一商埠”曾有的繁华烟火气,会再回来。
历史与未来,在这片土地上交织辉映。千年古镇,正在追逐着发展的浪潮,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从千年以前的东汉集墟,
到百年前的鄞东第一商埠,
再到新时代的甬江会客厅,
梅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以文化为指引,以科创为引擎,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厚植创新沃土、锻造科技支撑,
为高新区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