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发布日期:2021-07-06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字号:[ ]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科技城)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产城融合加速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2018年,宁波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成为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为核心的国家创新战略平台,标志宁波高新区从高新区时代迈入自创区时代,一座国际化、现代化、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正在崛起。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4亿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11.6%,高于全市增速2.5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7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7亿美元,累计实现出口额超过770亿元。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347.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9%。园区综合实力稳居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2020年发布的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5位。

2.创新发展实现跨越突破。创新产出硕果累累,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7.3%,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2%,全区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超过35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40件,获国家、省市科技奖项超过40项,技术交易额实现22亿元,多项指标高居全市首位。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先后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个、市级2个,综合体建设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市首位。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323家,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56个,创新型初创企业累计超过160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均实现零的突破,对全市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高端人才加速集聚,迭代实施“高新精英计划”,多措并举引才聚才,共集聚海内外院士17名、国家重点计划人才89名、省重点计划人才(团队)156名(个)、市重点计划人才(团队)291名(个)。

3.产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93.4%和70.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5.1%。亩均效益再上新台阶,2019年规上企业亩均税收77.3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271.4万元/亩,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32%,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均位列全市第一。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一批企业入选国家单项冠军和浙江省首批“雏鹰计划”培育企业,一批企业上榜中国瞪羚企业榜单,上市企业累计达到8家,基本形成以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初创企业为主体的雁阵梯队,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4.城市功能品质魅力彰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建道路约25公里,南区主要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北区启动区道路网进一步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整治河道总长11公里,成功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复查,成功创建4条省级“美丽河湖”和浙江省“基本无违建区”,获评“宁波市污水零直排功能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和分类运输率均达100%。智慧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宽带网、4G/5G通讯网、无线网络与物联网等网络设施全面覆盖,智慧社区、智能小区、智能公交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完善,印象湖滨、宝龙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完成建设,建成滨江绿带、中央商务区公园等一批绿化配套,城市发展品位和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

5.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增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教育、医疗、社区、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趋于优质均衡,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5%,“高新无欠薪”通过国家和省级验收。民生实事工程持续实施,实验学校翔云校区等一批学校建成投入使用,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养老院、颐康医院完成扩建,新梅路垃圾中转站竣工,竣工安置房面积约93.2万平方米。社会保障网络更加健全,户籍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住房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双拥优抚安置和民族宗教政策得到积极落实,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建成5家农村文化礼堂,文体嘉年华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文体市场经营有序。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法治高新”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6.深化改革实现多点突破。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改革,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和成建制入驻服务大厅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00%全覆盖。出台投资项目“快速审批”配套制度,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60天”完成率100%,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完成“最多90天”实现率100%。推进“标准地”改革,实现新批工业用地100%按照“标准地”制度供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出台国家自创区规划纲要和“黄金八条”政策,深化科技创新治理改革,实施民营企业投融资试点,出台“一区多园”全市域布局建设方案,形成“一区十园”发展格局。

表1  高新区(科技城)“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具体指标

2015年

“十三五”规划目标

五年年均增长目标(%)

2020年

属性

综合经济目标

1

技工贸总收入(亿元)

1575

2400

10

3023

预期性

2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67

260

11

289.4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亿元)

55.5

86

10

68.5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92

170

13

104.1

预期性

产业发展目标

5

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

服务业比重(%)

29.2

40

[10.8]

45.1

预期性

6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10

175

[65]

323

预期性

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81.3

83

[1.7]

93.4

预期性

8

上市企业数(个)

3

8

[5]

8

预期性

9

新材料产业规模(亿元)

--

100

--

105

预期性

创新创业发展目标

10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4.6

6

[1.4]

7.3

预期性

11

创业载体面积

(万平方米)

100

200

20

205

预期性

12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人数(名)

500

1000

[500]

1002

预期性

13

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个)

36

60

[24]

240

预期性

14

国家级研发机构数(个)

8

20

[12]

22

预期性

15

创新型初创企业数(个)

409

1000

[591]

1657

预期性

国际化发展目标

16

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0.9

3

[2.1]

2.49

预期性

17

企业设立的境外分支

机构数(个)

30

60

[30]

61

预期性

18

国际技术转移、联合研发等科技合作项目数(个)

300

500

[200]

525

预期性

19

国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个)

0

3

[3]

3

预期性

20

境外投资额(亿美元)

8.2

15

[6.8]

31.68

预期性

民生改善目标

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02

3.5

--

1.61

约束性

22

每千人医生数(人)

2

>3.3

--

6.32

预期性

23

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

床位数(张)

1.4

5

[3.6]

4.94

预期性

24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

学校比例(%)

83.3

95

[11.7]

100

预期性

25

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

5.4

12

[6.6]

7.35

预期性

绿色集约发展目标

26

单位GDP综合能耗

(吨标煤/万元)

0.3

<0.2

[-0.1]

0.046

约束性

27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总覆盖面(%)

50

100

[50]

100

约束性

28

城镇污水处理率(%)

92

95

[3]

96.69

约束性

29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23.8

30

[6.2]

30.2

约束性


注:[ ]数据为累计数

注:

1.国家级研发机构包括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2.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要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目标值有较大差距,主要为统计口径调整及数据核减原因。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存在一定达标压力,主要因为全球引才形势及疫情对海外人才引进造成较大影响。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与目标值略有差距,截至2020年6月底,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5.7,但2020年10月,根据梅墟街道意见,拥有70张床位的梅墟街道敬老院被关闭,导致全区养老床位总数减少。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科技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1.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构筑未来产业发展新契机。全球经济版图加速重构,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特征的新技术新产业簇群涌现,科技、场景、产业同步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国际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回流,技术红利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机遇。高新区(科技城)作为宁波创新策源地,创新资源要素密集,新材料科研创新能力突出,软件信息产业基础厚实,科技服务蓬勃发展,具备快速突破孕育未来产业的条件,应加速布局和培育前沿材料、生物技术、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争取未来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新一轮扩大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构筑经济发展新环境。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系统性改革加速推进,进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2020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支持国家高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方面作示范,体现了国家在新时代赋予国家高新区的新使命和新定位。各地高新区通过扩容提质、联合开发等方式,不断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加速探索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高新区(科技城)作为宁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以及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甬江片区的核心区,将努力构筑创新发展的新优势,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环境。

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纵深推进构筑区域协作发展新空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红利加快转化为新动能,长三角区域在“十四五”时期进入加速高质量建设阶段,区域间加速产业分工协作,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将更加高效自由。浙江省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建设战略深入实施,杭绍甬、甬舟等省内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加速推进建设,区域分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这些重大战略的纵深推进,叠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建设优势,高新区(科技城)与上海等中心城市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的合作机遇增加,承接高端产业、资源、创新平台的外溢,将成为长三角区域的“科技高地”、“创业飞地”。

2.发展挑战

内外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兴起,欧美技术封锁倾向明显,中美战略博弈成为新常态,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美国发起的贸易争端和科技脱钩,对国内部分行业高科技企业产生了直接影响,要求科技和产业系统从引进跟随转向自主创新,对高新区(科技城)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创新资源集聚、新动能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间优质资源竞争进一步加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浙江省内一体化以及宁波都市区建设为区域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区域空间和产业格局的“马太效应”以及先进技术发展,加剧了区域间人才和优质项目的争夺。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及高新区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高校院所等方面不具备明显优势,高新区(科技城)未来在人才与项目引进方面依然面临压力。

改革创新和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十四五”时期,国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国家高新区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新区(科技城)加快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自主创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新挑战。同时,社会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公共安全事件突发频发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新区(科技城)实现整体智治、社会治理能力跃升面临新挑战。

(三)阶段判断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科技城)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迈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呈现新的阶段特征。

“第三次创业”起步期。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起点,高新区(科技城)正式迈入第三次创业阶段。这一阶段,要增强链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营造“热带雨林式”创业创新生态,全面助力宁波打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十四五”时期,高新区(科技城)需要在创新创业生态构建、高端产业培育、开放市场营造、知识城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能级突破期。对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国内先进高新区,宁波国家高新区(科技城)发展能级仍有一定距离。“十四五”时期,应主动抢抓机遇,进一步发挥高新区科技创新引领示范作用,集聚高端要素,发展新经济,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培育新动能。同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优质服务供给,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提升城区形象和品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乐业的城区环境,实现能级再提升和全面可持续发展,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阵营。

改革开放攻坚期。“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经济与社会领域改革将面临更多险滩。高新区(科技城)要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浙江自贸区赋权扩区的契机,着力全面深化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高效活力开放的新型管理体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包容创新的监管服务机制。同时,着力加大开放发展,以深度开放为关键路径,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度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国际科技创新深度合作,增强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

高新区(科技城)通过不断发挥自身发展优势,在“十三五”时期取得突出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瓶颈制约因素。一是辐射引领能力不强。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不够明显,大院大所作用未充分发挥,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一区多园”区域联动效应未充分显现,创新成果产业化与区域协作仍有待提升,引领带动能力有待加强。二是空间要素制约明显。土地约束日益突出,创新要素外流现象增多,主导产业规模囿于空间瓶颈难以有量的突破,优质项目难以落地、产业化,亟待实施土地存量挖潜和增量拓展。三是区域品质亟待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与公共服务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为主,在高层次文化消费、高端商业综合体、高端商务楼宇、未来社区、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不足,城市更新仍需加快,商业服务品质亟待提升。

总之,“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高新区(科技城)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必须务实奋进、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打破瓶颈制约,从而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