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构建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

立足研发优势和区域特色,构建以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科技服务为重点的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数字经济纵深发展,构建创新协同、开放合作的新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不断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

(一)做强新材料产业

以新材料研发创新为主要功能,完善提升新材料创业创新链条服务,形成全市新材料科创主引擎,全面助力宁波市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

增强新材料研发创新功能。加快汇聚顶尖创新资源,充分挖潜区内大院大所的作用,谋划布局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积极招引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开展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设立新材料产业重大技术突破专项,布局前瞻性技术专利,增强全市创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完善研究开发、创业孵化等新材料创业创新服务链条,加速新材料成果转移转化。到2025年,全面建成新材料产业国家创新中心。

打造新材料标志性产业链。布局先进碳材料,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重点研发石墨烯、金刚石,推进先进碳材料在元器件及终端产品的应用,积极打造中国碳谷。延伸发展柔性显示材料,支持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柔性电子技术研发攻关,以光学膜材料研发及生产制造为核心,加快集聚一批光学膜材料研发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培育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开发生物支架材料、医学成像与诊断用纳米材料、人工关节材料,与生命健康产业实现联动发展。到2025年,基本形成3条新材料细分领域标志性产业链。

表3 新材料标志性产业链

产业链

上游材料

应用器件

终端产品

先进碳材料

石墨烯、高纯石墨、金刚石等

锂离子电池、金刚石电极、超级电容器、新一代电子器件等

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生物医学工程等

柔性显示材料

OLED发光材料、增亮膜、反射膜、扩散膜、特种膜、基板等

柔性显示器、发光二级管、显示面板、模组组件等

车载显示、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

生物医用材料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

人工器官、人工关节、生物支架等部件

高值医疗器械

完善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在贵驷片区谋划新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文胜湖新材料创新服务基地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承载新材料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等功能,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集聚成链。加快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建设,重点筹建新材料科技研发基地,集聚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检测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一批创新机构。优化科创平台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兵科院宁波分院、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宁波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等机构功能错位协同。

(二)做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围绕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核心载体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工业软件,大力发展“5G+”新兴软件,推动软件与生活、生产深度融合,建立健全软件产业发展生态,高标准建设宁波国家高新区工业互联网“万亩千亿”产业新平台,助推宁波成为国内一流的软件名城。

做大做强工业软件。重点发展应用型工业软件,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生产控制类软件和管理类软件等核心产品,加快推动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工业APP的社会化建设。积极发展基础型工业软件,鼓励企业开发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产品,开发工业云操作系统、综合管理操作系统以及工业大数据系统。到2025年,形成一批龙头型企业,工业软件实现提质发展。

大力发展“5G+”新兴软件。培育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应用等软件和信息服务,支持软件在政务民生、金融、物流、商贸、医疗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支持发展家用全景互联互通的中央控制平台或APP,提升家居产品使用的交互体验与智能学习能力。推动智能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管理操作系统与内置交互系统发展,发展嵌入式软件与智能化控制系统。依托中国电信凌云数据中心、世纪互联数据中心,重点研发大数据通用处理、实时大数据处理、海量数据存储管理等大数据软件。

加快建设宁波软件园。重点推进软件园东区开发建设,建设交流展示中心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和鲲鹏计算产业联盟。加快二期建设,谋划布局5G研发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超算中心。适时启动三期建设,推进建设嵌入式加速器、工业信息安全联合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生态示范基地。适时推动宁波软件园扩容,创新开发建设机制,将合适区块纳入软件园扩容范围,提升软件园承载能力。到2025年,建成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核心区、国内一流软件产业集聚区。

(三)发展壮大智能制造

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核心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成为全市智能制造样板区。

壮大智能制造核心产业。发展以智能驾驶技术为主导的高端汽车电子,形成智能驾驶技术高地。抢先布局氢燃料电池,引进创新机构和产业化项目,推动氢燃料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发电等方面的应用。发展光学电子,打通“光学材料—光学元器件—光学仪器整机”产业链。依托科研机构和产业联盟,发展海洋电子信息设备,带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围绕信息安全及智能体验,积极发展智能终端,打造协同演进的智能终端应用生态。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专栏1 智能制造核心产业

高端汽车电子。重点发展车载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智能驾驶关键技术及产品,支持攻关智能驾舱、电子控制等零部件关键技术。

氢燃料电池。引进发展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部件研究机构,引进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商,形成产业发展增量。

光学电子。重点发展光学成像、显示器件、医疗用光学精密仪器设备,布局发展可调谐激光器、光路由器等光通讯新型产品。

海洋电子信息设备。依托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中国(宁波)海洋电子装备产业联盟,重点突破船舶电子、海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

智能终端产品。积极发展5G系列产品(服务器/核心器件/安全终端),工业互联网终端,AR/VR终端产品。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围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主方向,鼓励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定制化服务,支持企业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发展供应链管理,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化物流设备和仓储设施,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形成智慧供应链网络。发展共享制造,积极建设共享制造平台,集聚生产制造各环节各领域分散闲置的资源,培育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鼓励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提供端到端的系统集成服务。

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南片区以智造社区及周边地块等为核心,连片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未来工厂,支持企业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核心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通过开放合作和利益共享,形成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样板。北片区以贵驷启动区为核心,谋划建设智能制造基地单元,承载智能制造核心产业项目落地。

(四)培育生命健康产业

以研发创新和医疗服务为主方向,加快建设数字健康产业园,构筑完善产业生态圈,推动生命健康产业特色化、高新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重点发展两大优势领域。发展体外诊断产业,重点谋划布局诊断原料的研发生产,积极发展诊断仪器和整体解决方案,鼓励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全力打造“诊断原料—诊断试剂—诊断仪器—诊断服务”的产业链条。发展化学药研发服务,重点做强高端化学仿制药和化学创新药研发,加快建设药物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发展药物研发外包服务,积极引进药品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形成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上市许可持有人宁波总部。

培育发展三大潜力领域。围绕智慧医疗服务领域,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精准医疗服务和人工智能医疗服务,培育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服务商,发展网络问诊新经济,推动人工智能医疗新技术应用。围绕医疗贸易服务领域,重点完善流通体系、培育大型医药商贸企业,积极发展医药器械电商,与供应链金融跨界融合发展。围绕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康复器械、高值植介入器械、智慧医疗设备,支持区内企业拓展产品产线,实现产品迭代升级。

打造“一园多点”空间格局。加快建设数字健康产业园,以一期南区东南角、二期北区贵驷片区为“一园”,推进海尔施地块、盈升医疗综合体、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等“多点”协同发展,形成“一园多点”空间布局。数字健康产业园以医药器械研发创新为主,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服务,引进各类药物总部企业,壮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围绕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智慧医疗基地、生物医药基地和生活配套四大功能板块,努力建成集创新研发、医疗服务、场景应用、生活配套等为一体的园区。

(五)做优科技服务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有序放开科技服务市场准入,积极发展新型科技服务业态,使科技服务业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对全市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面提升检验检测供给质量,重点发展检验、检测、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推广“智慧检测”、“共享实验室”等检验检测新模式。提升检测认证产业园能级,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品牌机构,构建面向产品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产业链,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检测技术服务能力,打造省级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发挥市计量测试研究院作用,建立完善产业计量测试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建设国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培育一批计量校准服务品牌。

深化发展创业孵化服务。提升研究开发服务,加大对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完善创业孵化专业服务,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孵化器,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咨询、培训、评估交易、保护维权等服务,推动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免费或低成本向社会开放。发展技术转移服务,鼓励技术转移机构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发展线上线下技术交易,力争技术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吸引集聚一批金融机构和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科技评估、管理咨询、科技战略研究、工程技术咨询等服务,培育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等业态。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服务机构、科技咨询机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供网络化、集成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