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设科产城融合的生态城区

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抓手,全面促进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自然秀美的要求,统筹区域建设,建立高水平有特色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系。

(一)全面优化城区空间布局

以“南提升、北开发、周边拓展”作为区域发展战略,高标准推进南区城市更新,高质量开发建设贵驷新城,高水平推进高新区(科技城)扩容提质,形成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

实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全域一体化发展,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现状和空间潜力,实施“南提升、北开发、周边拓展”区域发展战略。南提升,就是对18.9平方公里范围的高新区(科技城)南区,坚持以“提升形象、做强主业、完善功能”为导向,加快特色功能区块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商务、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品质,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全力打造宁波软件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北开发,就是对16.3平方公里范围的高新区(科技城)贵驷新城,坚持以“产城融合、加快开发、培育产业”为导向,培育华为鲲鹏和5G产业生态,打造全国鲲鹏产业示范区,形成集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的研发、孵化和商务办公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科创高地。周边拓展,就是抓住开发区整合提升有利契机,完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规划定位,适时启动五乡区块开发建设,打造集中连片、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高能级发展平台。

加快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南区重点更新朱一片区、梅墟历史地段、梅墟老工业区和东南产业区块四大区块,其中,朱一片区以完善居住、商业、民生建设为主,更新改造韵升科技园及周边地块,植入产业科创孵化功能,全面融入宁波主城区建设;梅墟历史地段以保护和发展为主,植入软件、文创、工业设计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功能,形成活力焕发的街区代表,提升高新区(科技城)文化内涵,吸引集聚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梅墟老工业区突出区块整体谋划,加大拆迁力度,大力发展软件与数字经济;东南产业区块以发展产业为主,探索土地空间盘整和土地M0试点,不断完善产业功能,建设科技研发孵化平台,吸引集聚智能制造、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形成区域发展新增长极。贵驷新城重点建设启动区,启动区内永昌路以南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配套建设,集聚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成生态智慧产城融合样板;启动区内永昌路以北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设文胜湖核心景观区;贵驷老城区以更新改造为主,完善建设教育、医疗、消防、公共交通等民生配套建设,谋划建设耕渔北路、南二东路等道路,加快推进贵驷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利用,植入商业、艺术、文创、时尚科技等功能业态,加强贵驷老城与启动区联动发展。


图1 重点建设区块图

(二)全面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提高城市规划统筹水平,完善重要区块和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开发运营,高标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高品质建设城市功能配套,全面提升高新区(科技城)形象品质和功能品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打通南区断头路,构建贵驷片区“三横四纵”交通网络,谋划建设一批跨区域道路、桥梁和过江隧道,形成高速公路、地铁、快速路、市政道路等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充电桩、智能停车场、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未来社区和产业社区。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电力、燃气等能源设施配套,推动贵驷片区电力系统基本成型,建成布局合理、高效集约、安全可靠的供电供气网络,城市供电、供气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强化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城乡卫生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布局,构建国内领先的雨污排放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新建市政道路约17公里。

专栏2 基础设施重大建设(谋划)项目

跨江通道:推进谋划沿梅墟路、聚贤路两条跨甬江通道,改善甬江两岸交通,吸引宁波大学等高校学生到高新区创业。

明海大道打通(北环东路至绕城高速段):推进谋划打通明海大道,连接北环东路与绕城高速,改善内外交通环境。

北区耕渔北路建设:推进解决土地问题,谋划建设耕渔北路(静远东路至兴贵路段)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形态设计水平,开展城市景观、街道、公共空间规划研究,合理制定各地块的容积率、高度、密度等指标,加强朱一片区、梅墟片区、贵驷片区、南区产业区块等重点区域公共空间天际轮廓和建筑立面控制,强化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塑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特色。提升城市生态休闲品质,加强街道绿化、社区绿化、河道绿化、公共空间绿化及品质提升,贯通主要景观步道,加快完善南区城市慢行系统,新建一批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口袋公园等公园绿地,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生态绿化系统,全面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加快城市绿道建设,深入开展绿道工程,加快推进滨江绿带建设,推进南区主要河道贯通整治,建设贵驷片区沿河沿湖绿道,实现绿道基本连片、河道与镇海区现状河网相连。到2025年,完成河道整治约6.5公里,建成城市慢行圈约25公里。

专栏3 生态品质建设

河坎绿道。南区推动河道贯通整治,加快推进大东江、陈郎桥江、智造港等绿地及防护林建设。贵驷片区完善启动区内沿河、湖绿带为主,完成庙前河、箭港、双斛河及文胜湖等河道绿带,实现启动区内绿道基本连片,河道与镇海区现状河网相连。

公园绿地。南区新建蓝湾公园、龙山公园、游泳训练中心周边公园,改造科技公园。贵驷片区新建民联公园、世纪公园、文智公园等三个公园,推进启动区内文胜湖景观区建设。

慢行系统。推进大东江西侧绿地及陈郎桥江绿带慢行系统建设,谋划推动聚贤路沿河慢行系统及新乐变慢行系统与东部新城相应慢行系统衔接。结合河坎及绿带甬江大道七期、八期建设,同步完善甬江大道慢行系统,提升完善院士路西侧慢行系统及甬新干河慢行系统,推动市区级慢行系统基本成体系成规模。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优化提升宝龙广场、港隆广场、印象城、奥特莱斯等重点商圈商业业态,培育建设现代大型商业广场、主题专业商厦、品牌旗舰店、高端超市等,引进中高端餐饮及休闲娱乐项目,打造社区商业、特色商圈、多层次商贸中心,形成高端消费中心、高端商业商务中心。加快创建特色街区,以智慧产业活力街区深蓝广场为样板,构建“一街一品”特色街区,彰显街区特质,打造高新区城市形象窗口。完善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在南区谋划新建艺术馆、美术馆、科技展览馆,在滨江绿带及边角空地规划建设体育休闲场所,提高文体设施开放度,打造“十分钟公共文体服务圈”。

(三)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区,努力创造共同富裕生活。

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完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多元发展,巩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发展高技能培训教育和国际教育。构筑更为科学的教育资源布局,加密学校布点,化解教育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结合区域开发建设时序、人口流动方向以及居住区布局,加快全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新建一批幼儿园、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善南区中小学校布局和跨街道生源分配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办学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落户高新区,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推进数字化校园、未来教室建设,建立“教育+互联网”智慧教育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到2025年,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建成教育现代化区和基础教育强区。

专栏4 教育设施建设计划

贵驷新城启动区谋划建设一所小学、一所初中,推进贵驷小学改扩建。

南区建成梅墟九年一贯制学校和英伦国际学校,建成GX08-03九年一贯制学校,谋划新建实验学校初中部,新建5所幼儿园。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高新建设,以提升健康素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为重点,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普遍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坚持预防为主,加快构建区域疾控体系,完善传染病防控方案,积极应对新发传染病风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完善全域社区医疗综合服务网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鼓励社会办医,鼓励发展高端特色的私人诊所。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敬老院、养老中心,满足人口老龄化需求,形成国际化、多元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不断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康护养融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基本建成健康城区和健康促进型社会。

专栏5 医疗卫生重点工作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体系,力争全区传染病收治能力达到1.5张/万人。开展居民健康重大疾病防控计划,持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

提升医疗服务能级和品质。提升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能力,适当放宽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相关政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协同发展,争取完成2-3项市厅级以上医学科研项目,鼓励社会办医。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卫生健康引才工程,加强人才培养,到2025年,实现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达到6.5人和8.5人。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1+8+X”大救助机制,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加快形成梯度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儿童福利工作机制,街道(乡镇)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站或儿童福利服务站,村(社区)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点或“儿童之家”,维护困难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加快相关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改革创新。加强困难群体关爱,全面建立社区探访制度,重点对象月探访率达到100%。

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加快构建覆盖全区、特色鲜明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创新文体服务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公共文体服务组织,探索公共文体设施托管制度,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良性发展。深化公共文体服务供给侧改革,繁荣发展公益性文体事业和经营性文体产业,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等文化中介产业。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大力创作和推介文艺演出、艺术培训等精品力作,组织开展文化惠民和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高新区“全民阅读、书香高新”活动。加强历史街区更新保护利用,加快梅墟历史地段、贵驷历史地段、沙河旅游度假村等历史景观保护性更新改造与开发,植入高端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功能。